第七十八章:根据地大有希望-《我比崇祯大一岁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见张氏听得认真记录得详细,一副战战兢兢的表情。

    黄毅更加担心所有种子都是转基因产品,根本不可能发芽,让负责这件事的张氏有负罪感。

    为了防范于未然,黄毅事先声明,这些种子漂洋过海而来,时间太久,有可能早就死了。

    然张氏不这么认为,她知道种子的生命力强,除非是煮过的,否则不可能全部不发芽。

    现代农业没法跟一个古人解释啊!

    黄毅只能苦笑,心里也在祈祷,祈祷上苍眷顾,最起码让玉米种子能够发芽。

    那些玉米和稻麦都是在大兴安岭风景区游玩时买来喂鸽子的。

    黑龙江省是粮食出产大省,猜测售卖的农民不应该是从外地千里迢迢购进。

    既然是当地种植的粮食,理所当然是耐寒品种。

    张家口的纬度比黑龙江省更加靠近南方,如果这些种子能够发芽,将要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。

    因为纵然玉米在没有化肥、农药的古代产量有限,也能够达到麦子产量的双倍甚至于三四倍。

    明末之所以乱成一锅粥,很大原因是饥饿导致。

    粮食何其重要!

    有多少粮食注定能够养活多少人口。

    因此黄毅必须千方百计弄粮食,还得争取弄到的粮食是增量。

    用真金白银在张家口购买的粮食肯定不是增量,不会缓解整个汉民族的粮食危机。

    但是在张家口外开垦出麦田种出麦子,有多少算多少都是增量。

    因为口外原本没有那些田地。

    如果根据地大量种植耐寒且产量是麦田三四倍的玉米,不出三年就能够做到“耕一余二”甚至于“耕一余三”。

    意味着根据地只需四分之一的家庭种田就能确保吃饱肚子。

    四分之三的人口不需要种地可以开矿、冶铁、烧砖瓦、石灰、水泥,还可以把根据地的产出卖到关内、漠北。

    最强壮的青少年当然是受教育的战士。

    大发展的初级阶段必须团体合作,黄毅采取的管理办法类似于后世的建设兵团、人民公社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