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九章:无名河-《我比崇祯大一岁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二百多人打井、打铁,剩下的劳动力怎么办?

    一部分人干活儿一部分人闲着会让大家觉得不公平,接下来就没法管理了。

    黄毅当然要尽可能做到基本公平。

    所有人都得训练战斗技能,大家都要参加集体劳动。

    天寒地冻没法开荒不影响伐木、开采石灰石。

    此时有闲工夫,当然要大量储备来年建房的木料,烧制水泥、石灰的原料。

    黄毅早就想好了,忙过春耕就发动至少一半十岁以上的男子修建石灰窑、水泥厂。

    生产出水泥后使用防腐处理过竹条代替钢筋修筑混凝土水坝、城墙,省时省力而且节约造价、提升了坚固度。

    竹筋增加混凝土的强度是经过后世验证的,肯定比不上钢筋,但是性价比高。

    况且此时大明的钢铁价格如果按照后世对应白银的比例,简直是天价,修城墙、水坝根本用不起。

    在没有获得坚固的城堡情况下,必须小心翼翼严加防范。

    遭遇敌人袭击之时肯定会利用地形周旋,踏遍这里的每一个山头很有必要,况且黄毅反正要苦练马术。

    他来到根据地的第二天就出来查看地形,身边跟着黄大勇,章东、虎啸川三人。

    之所以喜欢带着章东,是因为这个少年语言天赋特别强,蒙古语、女真语、以及北方的好几种汉语方言都能听得懂,并且能说。

    现如今章东的普通话学得最好,汉语拼音基本上掌握了,口音简直跟黄毅差不多。

    黄毅四个人是沿着冰冻的河道往上游走。

    夏天通往这个盆地有三处山口,冬天会多出两个,就是那条发源于大山深处不知名河流的进口和出口。

    黄毅不知道这条河的名字,也不知道二零二一年这条河是不是还存在。

    干脆给起了个名字“无名河”。

    黄毅往“无名河”上游走的目的是看看河道,想着是不是能够修个水坝控制水量,以便于建造水利机械。

    还有一条更加重要,明末的自然灾害频发导致收成锐减,引发饥饿,造成活不下去的农民造反。

    天灾未必不可抗拒,明末最大的灾其实是兵灾。

    刀兵四起烽火连天,谁还能够去修建水利设施?没有安定的环境,谁能安心挑水、施肥伺候庄稼?

    因此三分天灾会因为兵灾被无限放大,最后演变成颗粒无收。
    第(1/3)页